English

更新 | GB 4789.13-2012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产气荚膜梭菌检验

发布时间:2024-07-03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1386    分享:

一、产气荚膜梭菌生物学特性

1、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特性

▶ 生物学特性:产气荚膜梭菌属于厚壁菌门梭菌状芽孢杆菌类属,革兰氏阳性粗短大杆菌,有时可见芽孢体,有荚膜,无鞭毛,两端钝圆,单个或成双排列,偶见链状。芽孢椭圆形,位于菌体中央或次级端,芽孢直径不大于菌体,因能分解肌肉和结缔组织中的糖,产生大量气体,以及本菌在体内能形成荚膜而得名。产气荚膜梭菌为非专性厌氧菌,在加葡萄糖,血液的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。

▶ 流行学特征:产气荚膜梭菌是引起食源性肠胃炎最常见的病原之一,可引起典型的食物中毒爆发。产气荚膜梭菌导致的食物中毒多与肉制品相关,产气荚膜梭菌肠毒素CPE是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因子。按毒素种类,产气荚膜梭菌分为A、B、C、D、E 5个型,与人类致病相关的为A、C型,其中A型产气荚膜梭菌是类气性坏疽(外伤感染)和食物中毒的主要病源菌。由于在食品中该菌数量必须达到很高时(10的7次方或更多),才能在肠道中产生毒素,因此其计数结果是比较关键的。


2、产气荚膜梭菌的形态染色

▶ 产气荚膜梭菌的典型形态呈杆状,直径0.9~1.3×3 ~ 9µm,常单独散在,无鞭毛。

▶ 革兰氏染色阳性杆菌,有时可见芽孢体,有荚膜,无鞭毛,两端钝圆,单个或成双排列,偶见链状。芽孢椭圆形,位于菌体中央或次级端。

▶ 芽孢染色菌体红色,芽孢绿色


3、产气荚膜梭菌其他特性

▶ 在庖肉培养基中培养后使肉汤轻度浑浊,产生大量气体。

▶ 非专性厌氧。

▶ 在血平板上会出现β溶血环,并出现双溶血带

▶ 能发酵乳糖,葡萄糖,麦芽糖,棉籽糖,不发酵木糖,鼠李糖。能液化明胶和产生卵磷脂酶(α毒素)。


二、产气荚膜梭菌检验方法

1、产气荚膜梭菌的检验流程


2、产气荚膜梭菌的样品制备

▶ 样品采集后应尽快检验,若不能及时检验,可在2 ℃-5 ℃保存;如8 h内不能进行检验,应以无菌操作称取25 g(mL)样品加入等量缓冲甘油-氯化钠溶液(液体样品应加双料),并尽快置于-60 ℃ 低温冰箱中冷冻保存或加干冰保存。

▶ 冷冻保存及干冰保存操作目的:使待检样品保持低氧环境,防止检样中自身微生物的繁殖以及外源微生物的污染。

▶ 以无菌操作称取25 g(mL)样品放入含有225 mL 0.1%蛋白胨水(如为5.1.1 中冷冻保存样品,室温解冻后,加入200 mL 0.1%蛋白胨水)的均质袋中,在拍击式均质器上连续均质1 min-2 min;或置于盛有225 mL 0.1%蛋白胨水的均质杯中,8 000 r/min-10 000 r/min 均质1min-2 min,作为1:10 稀释液。

▶ 冷冻样品加200ml稀释液原因:由于冷冻样品解冻后重量会有所增加。    

▶ 以上述1:10 稀释液按1 mL 加0.1%蛋白胨水9 mL 制备10-2到10-6 的系列稀释液。   

▶ 稀释建议:样品做梯度稀释时,每个稀释度要更换吸管,否则会造成定量结果偏高。


3、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培养

▶ 吸取各稀释液1 mL 加入无菌平皿内,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平行。每个平皿倾注冷却至50 ℃的TSC琼脂(可放置于50 ℃±1 ℃恒温水浴箱中保温)15 mL,缓慢旋转平皿,使稀释液和琼脂充分混匀。

▶ 上述琼脂平板凝固后,再加10 mL 冷却至50 ℃的TSC琼脂(可放置于50 ℃±1 ℃恒温水浴箱中保温)均匀覆盖平板表层。待琼脂凝固后,正置于厌氧培养装置内,36 ℃±1 ℃培养20 h~24 h。

▶ 典型的产气荚膜梭菌在TSC琼脂平板上为黑色菌落。   

4、培养基原理解析

1)、胰胨-亚硫酸盐-环丝氨酸(TSC)琼脂

▶ 胰胨、大豆大白胨和酵母粉提供氮源、维生素和生长因子;葡萄糖和乳糖为可发酵糖类提供碳源;偏亚硫酸氢钠和柠檬酸铁铵用于检测硫化氢的产生,使菌落中心呈黑色;卵黄含有卵磷脂,可检测某些含卵磷脂酶的梭菌;D-环丝氨酸抑制非梭菌的细菌;琼脂是培养基凝固剂。

▶ 产气荚膜梭菌的菌落形态:偏亚硫酸氢钠和柠檬酸铁铵可检测到H2S,使菌体颜色呈黑色。倾注法能有效避免H2S因挥发导致菌落黑色消失。 

TSC琼脂(产气荚膜梭菌ATCC13124,黑色菌落)

2)、产气荚膜梭菌的纯培养

▶ 从单个平板上任选5个(小于5个全选)黑色菌落,分别接种到FTG培养基, 36 ℃±1 ℃培养18h~24 h。

▶ FTG培养基培养后状态:氧化层以下浑浊或者成条状生长。   

3、产气荚膜梭菌的确证试验 — 牛奶暴烈发酵

▶ 取生长旺盛的FTG 培养液1 mL 接种于含铁牛乳培养基,在46 ℃±0.5 ℃水浴中培养2 h 后,每小时观察一次有无“暴烈发酵”现象,该现象的特点是乳凝结物破碎后快速形成海绵样物质,通常会上升到培养基表面。5 h 内不发酵者为阴性。产气荚膜梭菌发酵乳糖,凝固酪蛋白并大量产气,呈“暴烈发酵”现象,但培养基不变黑。

▶ 产气荚膜梭菌利用乳糖产酸,使牛奶中酪蛋白凝固,同时产生大量气体,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不规则状。

   

▶ 试验原理:含铁牛奶中产酸使酪蛋白凝固,同时产生大量气体,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散,并将培养基冲至瓶口处,呈现“爆裂发酵” 的现象。

▶ 注意事项:进行暴烈牛乳发酵实验时,含铁牛乳培养基采用加热煮沸非高压灭菌方式,能有效提前暴烈发酵的时间。此外接种菌液时,菌液浓度需较高,并且接种于培养基中下部,不能接种于培养基表面;因暴烈发酵时培养基会上升,因此培养及表面到试管口应留一定空隙,防止实验过程中培养基溢出。


4、产气荚膜梭菌的确证试验 — 动力硝酸盐试验

▶ 用接种环(针)取FTG 培养液穿刺接种缓冲动力-硝酸盐培养基,于36 ℃±1 ℃培养24 h。

▶ 有动力的菌株呈扩散生长,无动力的菌株只沿穿刺线生长。

▶ 滴加硝酸盐试剂甲、乙液以检查亚硝酸盐的存在。15 min内出现红色者,表明硝酸盐被还原为亚硝酸盐;如果不出现颜色变化,则加少许锌粉,放置10 min,出现红色者,表明该菌株不能还原硝酸盐。如果没有出现颜色,说明原菌已经将硝酸盐还原至氮气甚至铵盐。   

▶ 产气荚膜梭菌无动力,可以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,表层红色。


产气荚膜梭菌ATCC13124

5、产气荚膜梭菌的确证试验 — 乳糖明胶试验

▶ 用接种环(针)取FTG 培养液穿刺接种乳糖-明胶培养基,于36 ℃±1 ℃培养24 h,观察结果。

▶ 如发现产气和培养基由红变黄,表明乳糖被发酵并产酸。

▶ 典型的产气荚膜梭菌在TSC琼脂平板上为黑色菌落。

▶ 将试管于5 ℃左右放置1 h,检查明胶液化情况。如果培养基是固态,于36 ℃±1 ℃再培养24 h,重复检查明胶是否液化。   

▶ 产气荚膜梭菌能发酵乳糖,使明胶液化。   

▶ 注意事项:穿刺乳糖明胶应注意多次穿刺,保证接种量适宜。


5、产气荚膜梭菌的计算方法

▶ 吸取各稀释液1 mL 加入无菌平皿内,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平行。每个平皿倾注冷选取典型菌落数在20 CFU~200 CFU 之间的平板,计数典型菌落数。如果:

a)只有一个稀释度平板的典型菌落数在20CFU~200CFU 之间,计数该稀释度平板上的典型菌落;

b)最低稀释度平板的典型菌落数均小于20 CFU,计数该稀释度平板上的典型菌落;

c)某一稀释度平板的典型菌落数均大于200 CFU,但下一稀释度平板上没有典型菌落,应计数该稀释度平板上的典型菌落;

d)某一稀释度平板的典型菌落数均大于200 CFU,且下一稀释度平板上有典型菌落,但其平板上的典型菌落数不在20 CFU~200 CFU 之间,应计数该稀释度平板上的典型菌落;

e)2 个连续稀释度平板的典型菌落数均在20CFU~200CFU 之间,分别计数2 个稀释度平板上的典型菌落。

T --- 样品中产气荚膜梭菌菌落数;
A --- 单个平板上的典型菌落的总数;
B --- 单个平板上的鉴定为阳性的菌落数;
C --- 单个平板上的用于鉴定试验的菌落数;
n1 --- 第一稀释度(低稀释倍数)经确证试验有产气荚膜梭菌的平板个数;
n2 --- 第二稀释度(高稀释倍数)经确证试验有产气荚膜梭菌的平板个数;
0.1 --- 稀释系数;
d --- 稀释因子(第一稀释度)。

6、产气荚膜梭菌的计算示例

 

10-1

10-2

eg 1

183(3/5)

176(4/5)

21(4/5)

27(2/5)

eg 1

T=183×3/5 + 176×4/5+21×4/5 +27×2/5 / { (2 +0.1×2 )0.1 } = 6322

7、产气荚膜梭菌的结果报告

▶ 根据TSC琼脂平板上产气荚膜梭菌的典型菌落数,按照6.2 中公式计算,报告每g(mL)样品中产气荚膜梭菌数,报告单位以CFU/ g(mL)表示;

▶ 如T 值为0,则以小于1 乘以最低稀释倍数报告。   

8、产气荚膜梭菌恒温荧光核酸快速检测法


全程最快仅需10h即可出检测结果;最低检测限为10-20CFU!!

三、质控及疑难解析

1、质量控制

1、实验室过程中,每批预增菌液、选择性增菌液、分离平板等都要做空白对照。以掌握检验过程中是否存在来自检验环境的污染。

2、定期使用产气荚膜梭菌ATCC13124或相应定量活菌参考品,在P2实验室或阳性对照实验室内,用适当的食品样品进行阳性实验验证,污染剂量应控制在10-100CFU/25g,并进行记录,验证实验至少每2个月进行1次。

2、疑难解析

问:第一次倾注TSC凝固后,为何要再倾注一层TSC?

答:产气荚膜梭菌处于培养基表面时,可能由于其产生的硫化氢散逸,导致其菌落形态不是黑色。多倾注一层TSC后所有菌落均位于培养基内部,产气荚膜梭菌均为黑色菌落。

问:FTG培养基为何要临用前需要加热?

答:FTG培养基灭菌后,放置时间越长,其红色氧化层高度越高。在接种可疑菌前,培养基氧化层的高度不得超过培养基深度的1/5。临用前加热可有效去除氧化层。

问:如果前增菌或选择性增菌结束后,肉汤中未见微生物生长,是否可以终止实验?

不可以,因为肉眼可见的细菌浓度为107CFU/mL,在此浓度以下,肉眼是不能发现。

四、所需培养基及试剂

用途

货号

名称

类别

样品临时储存

025017

缓冲-甘油氯化钠溶液

培养前悬浮

028025

0.1%蛋白胨水

平板分离

028020

胰蛋白胨-亚硫酸盐-环丝氨酸琼脂基础(TSC)

SR0290

环丝氨酸

生理生化前培养

028030

液体硫乙醇酸盐培养基(FT/FTG)

生理生化

029010

革兰氏染色液

028035

含铁牛奶培养基

075810

缓冲动力-硝酸盐培养基(B法)

029070

硝酸盐还原试剂

075850

乳糖明胶

相关产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