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nglish

重磅!新型纳米材料实现食品多霉菌毒素同步高效检测

发布时间:2025-04-03    浏览次数:10

在食品安全领域,霉菌毒素的检测至关重要。霉菌毒素作为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物,极易在食品加工等环节污染食物,像黄曲霉毒素、赭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等,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,会引发致癌、免疫毒性等问题。而且,多种霉菌毒素的共污染现象普遍,威胁着公众健康。所以,高效检测食品中的多种霉菌毒素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任务。

Food Chemistry

近期,西安交通大学的研究团队取得了重要突破,相关成果发表于《Food Chemistry》。他们制备出一种新型介孔聚吡咯纳米纤维垫(M-PPy NFM),并将其用于食品中多种霉菌毒素的提取与检测。

M-PPy NFM 的制备过程较为复杂,以电纺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垫(PAN NFM)为基底,通过原位氧化聚合,在纤维表面包覆含 5,7 - 二甲氧基香豆素(DMC)的聚吡咯,去除 DMC 后形成介孔结构。这种特殊结构使 M-PPy NFM 具备独特优势。从结构表征来看,它拥有丰富的介孔,比表面积高达 18.854 m²/g ,介孔体积为 0.040 cm³/g,这些结构特点为霉菌毒素的吸附提供了更多位点。

通过 SEM、TEM 等多种手段表征 PAN NFM、PPy NFM 和 M-PPy NFM,显示 M-PPy NFM 成功制备且具有独特结构与特性

图 1:通过 SEM、TEM 等多种手段表征 PAN NFM、PPy NFM 和 M-PPy NFM,显示 M-PPy NFM 成功制备且具有独特结构与特性。

对比 PAN NFM、PPy NFM 和 M-PPy NFM 对 7 种目标霉菌毒素的提取效率,突出 M-PPy NFM 优势

图 2:对比 PAN NFM、PPy NFM 和 M-PPy NFM 对 7 种目标霉菌毒素的提取效率,突出 M-PPy NFM 优势。

以 AFB₁为例,展示 M-PPy NFM 与霉菌毒素间氢键和 π-π 相互作用等吸附机制

图 3:以 AFB₁为例,展示 M-PPy NFM 与霉菌毒素间氢键和 π-π 相互作用等吸附机制。

呈现食品样品 SPE 处理前后基质效应变化,表明 M-PPy NFM 能有效降低基质效应

图 4:呈现食品样品 SPE 处理前后基质效应变化,表明 M-PPy NFM 能有效降低基质效应。

在实际检测应用中,基于 M-PPy NFM 建立的固相萃取(SPE)方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 - 质谱联用(HPLC-MS/MS)技术,展现出卓越的性能。在优化条件下,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(相关系数在 0.9991 - 0.9999 之间),检测限低至 0.03 - 0.33 μg/kg ,能够精准检测出极低含量的霉菌毒素。同时,其回收率在 92.0% - 108.0% 之间,相对标准偏差为 0.3% - 11.7% ,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。而且,该方法有机溶剂消耗量低至 3.1 mL,吸附剂用量仅 5.0 mg,极大地降低了检测成本,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。并且,M-PPy NFM 可重复使用 10 次,经济环保优势明显。

研究人员还对 M-PPy NFM 的吸附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究,发现氢键和 π-π 相互作用在霉菌毒素吸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。在实际食品检测中,该方法在多种食品基质中都能有效检测霉菌毒素,在花生油、腰果、红酒等食品中均检测出相关霉菌毒素,充分验证了其实际应用价值。与其他检测方法相比,M-PPy NFM 基 SPE 方法在吸附效率、检测限、有机溶剂消耗等方面表现更优,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。

此次研究成果为食品中多种霉菌毒素的同步检测提供了新途径,有望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,助力保障公众饮食安全。未来,研究团队计划进一步优化材料性能,提升检测技术的实用性,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。

参考文献:Zhou H, Tao L M, Tian W, et al. Development of a mesoporous polypyrrole nanofiber mat for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multiple mycotoxins in various foods[J]. Food Chemistry, 2025, 463: 141153.

来源: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,作者~王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