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nglish

关于肺炎支原体检测及结果解释,你的疑问在这里都为你解答了……

发布时间:2025-02-13    浏览次数:124

冬季来临,肺炎支原体感染病例呈上升趋势,临床检测中检测肺炎支原体的方法有多种,如血清抗体检测,微生物培养及核酸检测等等,但是各种方法间存在检测的局限性,导致各结果可能会存在不一致的情况!这些问题对于检验科的人员来说是较容易理解的,但是临床却对结果存有疑问态度,检测结果是否正确?为什么与临床症状不符?为解答这一疑问,我们将从肺炎支原体的生物学特性、感染引发的炎症指标变化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等方面展开分析。

肺炎支原体相关特性

1、生物学特性:肺炎支原体(Mycoplasma pneumoniae)是一种无细胞壁的微生物,属于放线菌门,是引起人类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,大小 0.2 - 0.3 微米,呈高度多形性,如球形、棒状、分枝状和丝状等,其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、无细胞壁结构、兼性厌氧、是能独立生活的最小微生物。靠 P1、P30 蛋白黏附呼吸道上皮细胞,其 P1 基因可用于分型,分为 P1 - Ⅰ型和 P1 - Ⅱ型。

2、感染后特点: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,潜伏期通常为2至3周,常见于秋冬季节。感染后,患者通常表现为发热、咳嗽、咽痛等症状,咳嗽常为干咳或粘液脓性咳嗽,并可能伴有胸痛和乏力。在一些严重病例中,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能导致气管支气管炎、肺炎,甚至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。

3、感染后相关检测标志物:机体感染肺炎支原体后肺炎支后2-3天就能检测到核酸;也会产生多种抗体,IgM 抗体 1 周内升高、2 - 3 周达峰、4 周下降;IgG 出现晚,一般2周后开始升高,5 周达到峰值且维持较长时间!

肺炎支原体检测方法

1、细胞培养:这是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的“金标准”,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,且需要较长的培养时间(通常需要3-7天),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。

敏感性:较低,为8%至10%。
特异性:较高,为100%。
优点:能够检测所有类型的肺炎支原体。
缺点:培养周期长,不适用于快速诊断。

2、核酸扩增技术‌

☛实时PCR(RT-PCR) :这种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,被认为是目前最可靠的检测方法之一。实时PCR可以在短时间内检测到低浓度的肺炎支原体DNA,适用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指导。

☛恒温扩增(LAMP) :这是一种快速、简便且成本较低的检测方法,可以在30分钟内完成,适用于基层实验室和现场检测。

敏感性:80至100%。
特异性:100%。
优点:高敏感性和特异性,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肺炎支原体,但需要实验室设备支持。

3、免疫层析法:包括使用微免疫荧光测试(micro-IF)和免疫层析法检测肺炎支原体特异性IgM抗体。免疫胶体金法可定性检测MP-IgM抗体,阳性提示MP感染,阴性则不能完全排除MP感染,适合门急诊患儿快速筛查,但也可出现假阳性,因此判定抗体检测结果务必结合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作综合分析。

4、被动凝集法: 被动凝集法是一种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,通过观察血清与胶体颗粒的凝集反应来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水平。被动凝集法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操作简便的特点,单份血清抗体滴度≥1:160可以作为MP近期感染的标准,因此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。

在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检测中,被动凝集法表现出较高的阳性率。例如,在一项研究中,被动凝集法在儿童组中的阳性率为73.68%,明显高于胶体金法的26.72%。

此外,被动凝集法能够精确测定抗体滴度,适合用于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。

抗体与核酸检测结果不一致原因分析

1、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差异

☛ 核酸检测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,适用于早期诊断,能够检测到病原体的核酸,但其结果依赖于样本的采集质量。 如果样本采集不当或检测条件不佳,可能导致假阴性结果。 

☛ 抗体检测则通过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来判断感染情况,但其结果受到多种因素影响,如抗体产生的时间窗口、个体免疫反应差异等。 在感染初期,抗体可能尚未产生,导致假阴性;而在感染后期,抗体水平可能已经下降,导致假阳性。 

2、感染阶段和免疫反应的差异

☛ 在感染初期,患者体内可能尚未产生足够的抗体,因此抗体检测可能为阴性,而核酸检测可能显示阳性,表明病原体存在。 

☛ 随着感染的发展,抗体水平逐渐升高,但核酸检测可能因病原体数量减少而转为阴性。 这种情况下,抗体检测可能仍为阳性,但不能确认当前感染状态。

3、个体免疫功能和抗体水平的差异

☛ 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的人群(如儿童、老年人或免疫抑制患者)可能无法有效产生足够的抗体,导致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。 而核酸检测仍然可以检测到病原体的存在。 

☛ 另外,一些患者可能由于既往感染或其他原因保留了抗体,导致抗体检测为阳性,但核酸检测为阴性,这表明抗体检测结果可能受到既往感染的影响。

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被动凝集法与胶体金法区别

1、灵敏度和特异性

被动凝集法的灵敏度通常高于胶体金法。例如,在一项研究中,被动凝集法的灵敏度为93.75%,而胶体金法仅为75.89%。另一项研究也显示,被动凝集法的灵敏度为91.82%,而胶体金法为75.55%。这表明被动凝集法在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时更为敏感。

在特异性方面,被动凝集法的特异性也高于胶体金法。例如,被动凝集法的特异性为83.64%,而胶体金法为70.90%。这说明被动凝集法在减少假阳性结果方面表现更好。

2、检测原理和操作便捷性

被动凝集法是一种半定量检测方法,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原理,检测血清中的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。其结果以血清稀释度表示,需要对样本进行多次稀释以观察凝集现象。这种方法虽然灵敏度较高,但操作较为复杂,需要一定的实验室条件和经验。

胶体金法则是一种快速、简便的免疫层析技术,利用胶体金颗粒标记抗体或抗原,通过肉眼观察结果。胶体金法不需要复杂的设备,检测时间短(一般在5-10分钟内),适合快速筛查。然而,由于其检测原理的限制,胶体金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相对较低。

文章来源:环凯转载于“ 检验世界”公众号;原标题:“关于肺炎支原体检测及结果解释,你的疑问在这里都为你解答了……”;作者~小石学检验。
转载声明:本文为转载发布,仅为分享学习目的。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,可联络站点客服删除。